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文件指出: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大力推進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提升教學、實訓、科研、管理、服務方面的信息化應用水平。
文件指出: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數字校園水平和人才信息素養,全面加強信息技術
支撐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能力。統一思想認識,把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作為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基礎和戰略支撐。本項目的建設可建立健全學院智慧校園平臺,建立基于同一數據標準的職教信息化平臺,實現各類數據伴隨式收集和集約化管理,形成支撐教育教學和管理的教育服務體系,加強對教育教學、業務管理、決策支持、監管監測、評估評價和公共服務的有效支撐。
智慧校園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級形態,是數字校園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它綜合運用智能感知、物聯網、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社交網絡、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感知校園物理環境,識別師生群體的學習、工作情景和個體特征,將學校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有機銜接,為師生建立智能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提供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創新服務。“云物大智”是其主要技術特征。
智慧校園建設應“點、線、面”結合,突破“時間、空間”局限,構建具有多維特色的智慧校園平臺。
圖:“多維”智慧校園理念
智慧校園建設應實現 PC 電腦端、移動端和自助終端的三端互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信息的實時獲取,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手段。
集成物聯網、移動互聯網、IT/DT 技術,實現校園門禁、訪客登記、校園安檢、智慧迎新、教學巡查、智能查寢、成績自助打印終端、智能考勤、校園巡更等物聯網應用,構建智能感知校園。
圖:智能化應用場景
2.4 平安節能校園
智慧校園建設應充分利用“人防”、“物防”和“技防”等多種手段,以實現校園的平安、避免各種事故發生為目的。在人防和物防的基礎上,增加視頻監控、報警等分散式的安防系統,并與學校的管理業務應用無縫集成,增加防范的全面性,滿足校園的安防需求。同時實現節電、節水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結合,打造節能校園。
模塊化技術架構:基于 J2EE 架構,采用國際 SOA 技術,模塊化編程,功能模塊可快速構建組合,通過靈活配置滿足業務需求;在靈活滿足二次開發和定制開發需要的同時,不影響平臺整體架構,實現業務系統穩健運行及持續擴展;支持平臺快速構建、系統快速構建、模塊快速構建和功能快速構建,實現新建、刪除、拖拽、移動、組合、拆分、更名、排序等功能。
智慧校園應建成校園唯一的、權威的身份認證平臺,提供賬號密碼、二維碼、人臉識別、一卡通、短信驗證碼、指紋、身份證讀卡等多種身份識別方式。
智慧校園建設應考慮類似課表查詢、成績查詢、通知公告、考勤數據、學籍數據等標準數據接口,滿足電腦端、移動端、自助終端、第三方系統的數據交換與功能集成需要。應詳細描述接口類型、方法名稱、參數、調用權限等,并提供說明文檔。
流程再造及可視化配置:面向學校各部門的業務流程,打破學校按職能設置部門的管理方式,代之以業務流程為中心,以零代碼的方式重新設計學校管理過程,從整體上確認學校的業務流程,追求全局最優,而不是個別最優。
新時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智慧校園建設的核心之一,基于成熟的校園網絡體系,實現“資源班班通”、“資源
人人通”,為師生提供流暢的資源平 臺和教學平臺,激發教師信息技術教 學的創新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智慧校園建設應以教務管理為基礎,打造具備教學管理、巡課、聽課、評課、考勤、監測、評估、診斷與改進能力的綜合型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建設應支持學校大型活動的報名、開展等全程跟蹤報道,實現直播、錄播、點播、打賞,擴大學校影響力,提升學校知名度;同時還應提供移動支付、考證報名、洗衣、飲水、就餐、超市、二手市場等方面的智慧應用。
智慧校園建設應以支撐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評價為基礎,構建以“立德樹人”為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建設具備互聯網德育功能的智慧校園平臺。
“多校合一”管理模式:通過多校區管理模式,可以輕松掌握各校區的狀況,輔助各學校精細化管理、高效作業,暢享智能平臺,達到軟硬件一體化集中化的平臺。
“3+2”管理模式:多數高職院校存在 3+2 或 5 年一貫制招生模式,學生的學籍就存在中職、高職兩套,。智慧校園應支持中高職銜接的一體化平臺。
智慧校園建設應基于成熟的產品,滿足不低于 80%的業務應用,其余 20%可提供快速的二次開發與定制開發服務(如:學籍卡、成績卡、發票等);并依托項目實施與服務云平臺透明化、規范化管理二次開發與定制開發需求;采用合理的方式快速完成產品升級部署。